今天,移动支付已经非常普遍,但很多商户需要同时在柜台摆上好几个二维码,消费者在扫码时,时常容易扫错。
并且,有的商户还只支持一种支付方式,当消费者没开通该支付方式,就没办法付款,商户也受损失。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一局面有望改变。据媒体报道,银联和财付通双方已经实现银联二维码网络与微信支付网络的全面贯通。很快,此前彼此独立的微信支付、银联和各大银行App等的二维码,将可以互相扫码了。
银联与微信二维码互通1月3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银联和财付通双方已经实现银联二维码网络与微信支付网络的全面贯通,二维码支付将从试点地区陆续扩大到更多地区,最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转账、消费等场景的全面互扫互认。
在二维码打通后,用户在原有体验和流程不变的基础上,可通过云闪付APP等应用扫描微信“商户码”或向微信商户出示云闪付APP等应用中的“付款码”完成付款,商户无须系统改造即可受理更多支付工具。
据中国证券报,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内部核实,财付通公司与银联正在开展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合作试点。
1月3日下午,A股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板块异动,多只概念股直线拉升,中科金财、证通电子直冲涨停。
不过,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标准不统一。目前央行正在推动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随着财付通与银联开展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合作试点,统一标准的相关工作将会加快推进。
二是利益分配。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会冲击支付巨头长期形成的线下支付格局。应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做好安排,一方面呼吁巨头们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积极性参与到互联互通中来。
央行规划2021年前移动支付互联互通早在2017年5月,中国银联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标准二维码产品。
银联标准二维码产品使用时,消费者在布放有银联云闪付二维码受理标识的商户,打开任意一家已开通云闪付二维码服务的商业银行App,收银员使用扫码枪读取后完成支付,或通过“扫一扫”功能扫描商户收款码后完成支付。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就有40多家(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
但彼时银行二维码和以两大支付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二维码,仍然没有互联互通,既不能互相扫码,也不能互相转账。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目前,有些聚合支付服务商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一码通用”,解决了商户不得不设多个收款码的痛点。比如在一些便利店,只放一个收款码或扫码器,同时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等App,无论是用户主动扫商户二维码,还是商户扫用户二维码,聚合支付的后台都能自动甄别相应的付款账户。
但目前的技术方案仍有不少潜在问题。据新京报报道,支付机构人士介绍,如一些无证支付机构混杂进支付巨头和商户之间潜藏的灰色地带,违规开展商户资金清算,被称为“二清”。
具体而言,用户在小店铺用支付宝或微信扫二维码,扫码的交易信息从App至商户后,有的并非直接上送给支付机构,而是先去了外包商那里,资金由他们控制和支配,轻则借故拖延结算时间,重则将资金挪做他用甚至直接跑路。
自2019年以来,监管一直在推动加快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以使各家支付机构开发的二维码可以互联互通,并正式写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2019年7月,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清华金融评论》月刊中撰写了《强监管促发展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一文,文章中明确指出:“组织编制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条码支付编码规则统一,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实现不同手机App和商户条码互认互扫。”
央行在2019年9月公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按照央行的上述规划,最晚到2021年末,将实现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实现“一码通用”。
据上海证券报,央行还设定了三个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试点城市:宁波、杭州和成都。其中宁波为主,杭州和成都为辅。
就在几天前的2019年12月30日,在人民银行科技司的牵头下,国内首笔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业务在试点城市宁波“跑通”,由网联负责转接清算。